泥塑万象——用泥土延续非遗文化传承

 张文龙 青岛画报 2024-01-03 08:00 

 

再一次漫步在雨后的乡间小路之上,误入水坑,脚底溅满黄色泥巴。你是否知道,脚下的泥土在刘梅玲的手中会变成另一种存在,变成作品,利用胶东地区特有的泥土做出属于这里特有的作品是她目前所坚持的故事。
刘梅玲和她制作完成的各式的泥塑作品
早年间的河套地区庙宇兴盛,刘梅玲是刘氏泥塑的第四代传承人,家里的老一辈利用泥土制作成生活日用的工具,奶奶那一辈开始利用泥土制作玩具,到了父亲这一辈就开始走出去深造学习,发扬延伸出更多创作,无限进步。从刘梅玲记事开始,父亲就一直专心做雕刻泥塑。小时候家里房子小,一家人都挤在一起。她在看电视的时候,父亲就在旁边的桌子上做泥塑。刘梅玲的泥塑技艺是看父亲的制作“看”来的。她天天看,月月看,耳濡目染,自己也加入其中,开始帮父亲制作作品,从一个小环节入手,到后来接触到泥塑的全流程。

刘梅玲正在制作的龙年特别摆件和已经制作完成的各式泥塑作品
15岁那年,初三的寒假,刘梅玲对父亲说,她感觉自己也能做个物品。父亲有点不相信她,说:“做个差不多的作品需要学习两三年的时间,而你从没有认真地跟我学习过,你只是靠看是做不出来的。”尽管如此,刘梅玲坚信灵感来了,她说她能行,让父亲给块泥巴她试试。结果用了两天时间,她就做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一尊泥塑的弥勒佛。做好以后,作品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和表扬。后来,这件作品被父亲的一个朋友看好了,在没有征得刘梅玲同意的情况下,父亲就悄悄地送给人家了。那时,她还上学住校,回家后得知此事,让父亲去要回来。而父亲说既然已经送出去了,哪好意思要回来。就这样,她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就被别人收藏了。
从学校毕业后,刘梅玲从事财务工作,她平日利用空闲时间帮助父亲制作泥塑。父亲走后,她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父亲生前所爱的泥塑事业中,为的就是将刘氏泥塑更好地传承下去。刚开始制作时,因为缺少全流程制作的经验,各个节点衔接起来并不熟练,后来慢慢梳理制作流程、复盘整体,手艺逐渐有了显著地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制作大型泥塑作品。起初信心不足,但当作品完工的一刻,内心充满了欢喜和自豪。

利用手中的篆刻刀,刘梅玲正在为龙年的摆件完善细节,为龙身勾勒出龙鳞。
细节满满的泥塑作品——寿星献果
泥塑作品是如何从泥巴中诞生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记者在刘梅玲这里得到了答案。首先要取土,一般会前往专门的空地取土,刘梅玲喜欢用质地结实细腻、杂质少且具有粘性的土壤。老一辈取土,会利用铁锹挖掘四五十公分以上来进行取土,这样取上来的土最好用。现在,多利用练泥机提纯,在刘梅玲的雕琢下,每一件作品都是特殊的存在。泥塑的人物和动物,虽然在形态上有差别,但是作品的神态却有许多神似的地方。
刘梅玲在工作室中雕刻十二生肖的各个生肖的摆件。
一些特殊的历史或者宗教题材,刘梅玲和团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记者在她的工作室里看到,规模最大的泥塑是道教六十甲子太岁神。她说,这类作品,在创作之前,需要从网络、历史书中学习和借鉴,甚至还需要实地考察才能了解到全面的物料,针对不同地区的商品定制需求,还有一些不同的塑造方式,因为每个地区的人物都会有一些区别和个性化的特征,比如盘腿方式、手势、配饰以及法器等,都有一定的偏差和区别。每个地区的人物都具有时代性以及地区性,所以对于刘梅玲来说,每做一件作品都是一场修行。
刘梅玲正在修缮一件历史人物泥像的细节,填补裂缝。
金光闪闪的生肖泥塑作品——申猴
在2024年春节到来前夕,刘梅玲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制作独属于新年的作品,刘梅玲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看见桌子上的十二生肖礼盒的成品,我才知道在泥塑作品中,每一个物件都是特殊的存在。在这里,我还找到了留在童年记忆中的叫叫虎、摇摇猴、吧嗒猴……这些仅存于久远前的回忆,没想到,如今依旧有人坚守着这一份理想。
刘梅玲制作的关于龙的泥塑作品
在哪里能找到刘氏泥塑作品?目前,刘梅玲和团队的作品主要摆放在手造馆,平常她们还负责寺庙相关泥塑的修缮以及制作,据说未来还将入驻胶东国际机场。他们还有一些网站的搭建和网购的销售方面的业务,这一部分主要是由她的哥哥刘界诚负责。刘梅玲决心将自己传承的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目前,她在一些小学、中学甚至高等院校,都有相关的课程在授课,在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工作室。2023年10月,带着物料和技术,刘氏泥塑团队前往日喀则的小学讲课,给藏区的小朋友们带去文化和艺术的熏陶。

刘梅玲制作的卡通类泥塑作品
泥塑万象,泥塑具有长时间保存的特质,将自己的寄托与想法存放在泥土中,塑造它,并将它高高举起,这就是泥塑作品的样貌。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依旧矗立,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屹立千年,走向更远。

发表评论